close

翻譯

知乎創始人周源。(新華社資料照)
知乎創始人周源。(新華社資料照)

當知乎決定封殺偽造數百段經歷用戶的時候,知識經濟的遮羞布也被狠狠扯下。細細聽知乎、分答上大V們給網友們的答疑解惑後發現,哪裡來的知識,只不過是為了滿足人們出於本性的好奇心罷了。

遮羞布被扯下

他有著謎一般的身世與經歷。

自1970年出生後,他先後在美國航天局、平壤外貿企業、香港皇家警衛隊工作,做過英國馴獸師、伊拉克戰地記者、雲南排雷戰士、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運動員……他的一生更是跌宕起伏:吸過毒,販賣過軍火,得過精神病、肺部腫瘤,曾在上海賭場叱吒風雲,也曾在黑幫活動中被砍傷右腿,車禍導致十級傷殘,卻也能跳鋼管舞……

一人分飾244個角色,「海賊-王路飛」這位知乎上「最有故事的男人」,在近日被推到了公眾面前。

關鍵是,每一次他都說得頭頭是道。

如一位網友的提問「中國傳統民間工藝中,有哪些即將要失傳的老手藝?」「海賊-王路飛」的回答就扯得像真的一樣:「看到很多朋友說吹糖,我想到了我的過去。我曾經也是一個靠賣吹糖為生的老手藝人,想著那些年拎著糖漿在學校門口,一到放學時間那些娃兒就熙熙攘攘……」另一個關於「工作很累」的問題回答裡,「海賊-王路飛」又變成了挖藕人:「你們知道每天泡在水裡是什麼感覺嗎?首先腳常年脫皮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泡在水裡一點水不進防水服是不可能的……」措辭真實,讓人沒法不相信,往往都能得到高度評價。

並且,非常「勇敢」的是,「海賊-王路飛」在回答的時候每次都使用同一個帳號,似乎根本不想刻意隱瞞。

這個擁有「謎一般身世」的男子,最終被知乎管理員以偽造經歷為由進行終身封號處罰。一夜之間,知乎的slogan也在一片戲謔聲中變成了——「與世界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知乎給這位滿嘴跑火車的用戶封號的同時,也扯下了自己長久以來一直不敢揭開的遮羞布——知乎不再是原來那個高品質的知識社區了。

「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一如1997年《紐約客》雜誌的這個漫畫標題,在知乎,沒人知道你是真正的大V、女神,抑或是初中未畢業的工人……

新金融記者發現,在知乎上成為Live主講人並不困難,填寫自己的介紹、擅長領域、職業經歷之後,在5個工作日內就能回答知乎網友的問題了。在填寫過程中,如若涉及法律、金融、心理學、醫學領域,須提供名片、學歷證書、從業資格證書等檔圖片。不過,這些證件是否會被知乎後臺管理人員認真審核,人們無從知曉。

事實上,一向標榜做嚴肅知識社區論壇的知乎,早已上演變形記。

2010年12月,知乎網站上線,用戶通過邀請制註冊。「這個過程就像是在沙漠裡建造綠洲,我們不斷從自己的圈子裡邀請那些最具有分享精神和專業知識的朋友加入知乎。」知乎創始人周源曾經這樣描述知乎的拓荒歷程,「知乎最早200位用戶,首批綠洲建造者中既有像李開復、王興、王小川、徐小平和馬化騰這些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也有一批你可能沒有聽過的名字,但在各自專業領域相當優秀,無法忍受當時互聯網上糟糕和不負責任的精神食糧的開拓者。」

知乎的這批綠洲建造者,在前40天生產了8000個問題和2萬個回答,奠定了精英群體交流的基調,也塑造出知乎理想的樣子。

隨著一次次融資與知乎影響力增強,2013年3月知乎向公眾開放註冊。不到1年時間,註冊用戶由40萬攀升至400萬。根據36氪的資料,到2017年1月,註冊用戶達到6500萬。

越來越多草根用戶的湧入,幫助知乎書寫了更好的融資故事,卻也稀釋了知乎身上精英群體的味道。早先積累的優質用戶開始出逃,隨後幾乎不被道德約束的草根用戶謊話連篇地編織著自己的答案,知乎的噩夢也就此開始。

儘管知乎對偽造經歷行為進行了封號,卻依然有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比如,偽造經歷的用戶在回答時,用的不是第一人稱,而是用「我一朋友」「我一哥們兒」「我一長輩」之類的第三人稱,還會被封號嗎?

這個問題,站在知乎本身審核的角度,想想都很頭疼。

一場圈錢運動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或許可以說明知乎用戶偽造經歷說謊為了什麼。

知識多少錢一斤?日前,一網友花5000元(人民幣,下同)向王思聰討教識人方法,不想對方只是淡淡地丟下一句「熟能生巧」,便深藏功與名。然而,萬萬沒想到,接下來十幾天,該問答開始大肆傳播,截至4月10日,一共吸引了19萬人圍觀。按照相關收入分成規則,王思聰和提問者均可收入8萬多元。

4個字,8萬元。看來在互聯網時代,「知識」是按毫克收費的。

對於王思聰而言,這也並非是他第一次把自己的「知識」換成大把鈔票。在其入股的分答上,王思聰曾以3000元提問標價,回答了網友的32個問題。內容涵蓋投資理念、擇偶條件甚至大尺度的生活隱私,為王思聰帶來了23.8萬元收入。

此外,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演員章子怡、主持人張泉靈,以及作家馬伯庸、蔣方舟、六神磊磊等名人也玩起了付費問答,不少網友更是通過付費,借機跟明星一對一網聊。

隨著明星效應的帶動,微博問答、分答、知乎live等知識付費平臺相繼出現,一些大V的定價和回答頻率也有所提高——微博問答上,錘子科技CEO羅永浩的定價由500元漲到2000元,王思聰的價格也提升到上限1萬元。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在知乎Live進行創業解答,得到了眾多知乎網友的追捧,定價499元的200張門票剛開放便一售而空。

新金融記者經常採訪的一位元IT律師也在去年夏天開通了分答。大半年過去,「賺的比我給別人講課還多」。

回答一個問題20塊錢,在這位動不動就接互聯網企業大案子的律師眼裡,這完全是小錢。錢雖小,但架不住多。「去年夏天分答非常火,開了一個禮拜之後我關了一陣子,因為我想好好睡覺。每天要回答一兩百個問題,晚上尤其多。」他對新金融記者說:「其實語音回復不見得比寫字省時間,你要事先組織語言,答案錄得不好你要重新錄,之後自己還要試聽一下。」

他說,畢竟自己回答的不是像明星那樣談談休閒娛樂的問題,「回答法律方面的,還是要費心思的,不是名人明星,聽你不到1分鐘的語音人家憑什麼要給你20塊錢?」

不光是知乎和分答,知識付費類產品先行者還有很多。

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付費閱讀功能之前,音訊分享平臺「喜馬拉雅FM」、羅輯思維旗下知識服務App「得到」、果殼網推出的付費問答產品「在行」等,都在各自不同的領域進行大膽嘗試,並且卓有成效。

2016年6月,喜馬拉雅上線付費音訊《好好說話》,首日銷售額破500萬;12月,喜馬拉雅聯合馬東、吳曉波、龔琳娜、梁冬等850位知識網紅、2000多節課程打造「知識狂歡節」,當天成交額超過5000萬;2016年6月,羅輯思維旗下平臺「得到」APP推出5個付費內容創業產品,「李翔商業內參」上線3個月7萬人訂閱,按照統一定價訂閱年費199元,即1400萬元收入,目前已有超過88000人付費訂閱。

知識經濟是一場圈錢運動,平臺圈錢,大V圈錢,甚至連提問者也圈錢。

那個花5000元提問卻僅得到王思聰4個字回答的網友並非大家眼中的傻子——畢竟,靠著19萬人的圍觀,他和王思聰一樣,最後賺了8萬塊錢。

有人在網上求教「怎樣提問才能引人圍觀」,有自稱提問達人的網友這樣回答:問題要經過精心設計,既要引起被提問者興趣,不被石沉大海,還要引起圍觀者的興趣,「這樣才能賺到錢」。甚至有人乾脆支招「自問自答」,多註冊幾個號,自己問自己勁爆的問題,「最差的結果也是左手倒右手,怎樣都是賺。」

淪為好奇心附庸

互聯網有個神奇的規律,即每隔8年就會出現一次資本寒冬。

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尤其讓人膽戰,接著是2008年的資本寒冬,而去年剛好就是2016年,也是被稱作「知識經濟元年」。

回顧2016年,整個互聯網市場就像剛剛經歷了一陣雪崩。不管是樂視、滴滴,美團、光線,武鋼、大慶,甚至是華爾街,都開始深陷多米諾骨牌效應中的裁員季。

但是相比於在這陣「斷尾求生」中掙扎的明星企業來說,國內的互聯網經濟剛剛開闢的陣地知識經濟還未被波及,反倒在這陣資本寒冬中「春光乍洩」。

事實上,從習慣於免費到甘願掏錢,用戶被教育了整整5年。

2010年之前,知識分享社區和平臺出現,互聯網內容以免費為主;2010-2014年,付費模式出現,通過打賞開始培養使用者對於優質內容的付費意識;到了2015年,知識付費形式更加豐富,已經初具規模。

曾經的互聯網世界,免費被認為理所應當。當聽一首歌需要收費、電影電視劇成為會員才能收看,百度文庫需要下載券和財富值,很多人的想法也許是「大不了不看了」。

但如今的互聯網上,一個有趣的現象正在發生。身邊類似「為知識付費是合理的」「我願意為優質內容買單」這樣的言論和呼聲此起彼伏,「知識網紅」一出道就備受追捧。

相關資料顯示,年青一代、白領和中產階層正成為知識付費最核心的用戶群體,近八成以上是大學以上學歷,「知識消費」擊中了他們焦慮和迷茫的痛點,人們開始不願意為氾濫的資訊付錢,而願意為有效率、有價值的知識買單。

企鵝智酷在一項調查統計中發現,55.3%的線民曾有過知識付費行為。在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的人中,訂閱付費資訊/付費下載資料的人占比最高,為50.3%;付費參加線下課程/培訓/講座滲透率為46.7%,其次是占比為36.9%的線上課程/培訓/講座付費。26.4%的付費用戶有過打賞,而其中86%的打賞者又是因為受益匪淺的知識/經驗/見解而做出這種行為。

遺憾的是,裹挾金錢後的知識,變身成一種經濟,其本身的味道也變了。

包括王思聰在內的很多大V收到的問題通常都是這樣的:擁有很多錢是一種什麼體驗?同時擁有很多女朋友是什麼感覺?

這些充滿好奇心卻與知識無關的問題,也困擾著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士。天津市某三甲醫院的一名主任醫師告訴新金融記者,由於平時要教課、開會、研討,出診時間有限,掛不上號的病人又太多,所以開通了分答,「幾乎有一半的問題都是『手術收不收紅包』『一年實際收入多少錢』『藥品怎麼給醫生提成』,非常浪費時間。」

曾做過付費解答的知名互聯網專家丁道師也曾透露,他也曾遭遇過「騰訊、阿里誰更強」「劉強東如何追到奶茶妹」等問題。「網友追求的並不是知識,而是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丁道師認為,付費問答所提供的碎片化的知識點,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

眼下火熱的知識經濟,正在淪為人們好奇心的附庸。

相關資料佐證了人們滿足好奇心後靈魂上的空虛。企鵝智酷的調查統計顯示,在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的消費者中,僅有38%表示體驗滿意,還會嘗試;49.7%表示一般的人群占最大比重;12.3%表示不滿意,對於付費得到的內容自己本可以找到免費的途徑來獲取。

曾經「處在鄙視鏈最頂端」的知識經濟,沒了高品質內容支撐,能經營好知識變現這門生意嗎?這個問題,相信連知乎、分答自己都很困惑。

(中時電子報)

文章來源:新金融觀察



本文出自: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417002224-260410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rlow022go 的頭像
    charlow022go

    adrianlowepfq

    charlow022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