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觀這幾年協會的工作,給出了三點啟示,一是從香港的劇院本土出書,讓人看到對「史」的正視;例如從十年一度的劇作選、「香港戲劇史個案研探」系列的小書,再到正在架設的「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規劃(第一期)」,看到協會赓續為分歧的主題尋覓合適的蒐集、發表體例,有針對大局限周全調查、編寫,也有針對特定個案細緻切磋,而這些,最終都是為了迫近「香港戲劇史」及其複雜的樣貌翻譯
回到「出書」的命題,切實其實,台灣最近幾年出版的劇院研究、新思潮/新趨勢翻譯、劇作選/集等依然很多,但就評論自己的出版、台灣現今世劇院研究的出書,相對來說依然缺乏。一方面,這使台灣連結三地劇院思惟輸入關鍵的活力,但另外一方面,回到「本土」出版,切實其實不若港澳用力。雖然出書過幾本從「(評論人作為)作者」出發,恒久視察甚至投身實踐的堆集功效,是有其力道與需要,但弗成諱言,類型上都偏近文集,脈絡較集中於「作者」的脈絡,不輕易構成一套「現現代劇院」的脈絡。換句話說,嚴肅的課題是,一門本土劇院史的課,該怎麼上?就評論出書,不管是《2012-2014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 或者十分厚重的《香港戲劇評論選(1960-1999)》、《香港戲劇評論報刊資料初編(1960-1999)》,想到背後繁複的蒐集、評論辯論、抉擇等工作,就使人頭皮發麻。
跟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下稱協會)的接觸始於2009年澳門城市藝穗,澳門劇場文化學會(MTC)恢復了間斷幾年的澳門藝穗節駐節藝評人設計,約請港台的藝評人加入翻譯那年華碩翻譯公司與林乃文以每週看戲俱樂部名義,同赴藝穗,那也是我第一次嘗到「藝評人」的名號(不久前才知道,對乃文也是)翻譯至今,澳港台三地的評論交換不輟,MTC延續居中接應,乃維繫彼此的關鍵。
第二,如許的出書組織化,需要(經營)「社群」翻譯前述提及的工作,都需要任人唯賢、有用運轉、彈性矯捷的組織力;另外一部份,則是協會作為劇場人(不只評論人,同時包羅創作者、編纂等)的專業社群,若何從個體積累的劇院工作統整可糾合成長的項目,抑或提供支援,使其成事。用劇院「排場調劑」的術語來講,協會其實調度得滿華美的。
三地評論交換的另外一場景,是兩年一度的漢文戲劇節,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那較具學院、學術質地,但這個角度拉到港澳則完全分歧:港澳不像台灣,立了好幾間表演藝術系所,每一年朝向理論成長而少走表、導演的線路;港澳則幾無專門的理論系、組。也因為這些年來的交流,我對香港(劇院)的浏覽經常同時包括了對澳門(劇院)的浏覽,雙線並行;而兩地劇院/劇院評論近些年多面睜開的本土論說,亦經常刺激華碩翻譯公司回視台灣的情況。
在這其中,我看到香港的「評論」,更是作為一種「思想活動」而存在。劇院評論除回應、累積本地的戲劇學、舞蹈學之外,還有社會記錄及品評、哲學思慮、文化研究等各種可能。協會示範的無疑是,如何能經由過程「評論」,穿梭於專門學問、社會對話、大眾教育之間,為「評論」拓寬道路,甚至,為「劇院」打開空間翻譯
此刻,台灣也有了分會了。香港分會所做的工作,所走過的路,接下來都變成給我們的考驗翻譯
※刊於IATC HK《Artism》「香港藝評廿五年」專題2017.06
最後一點是評論的跨域保持,不但是與國外的聯絡,例如「國際藝評人講座/工作坊系列:柯迪維.薩尤(羅馬尼亞)」(2016);跨界評論的論壇,如邀請十二位分歧範疇的評論人共會於「重寫我城:評論的十二種將來式」(2015);行之豐年的「高中生演藝賞析計劃」,將評論帶入教育場域,供應分歧的審美經驗。凡此各種,皆註解了協會推動的「評論」,在受眾與實驗場域上的廣寬度,也也許,這是在一個極端快速、商品化的社會下的「不能不然」之實踐。
本文來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allen34/post/1376141435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社02-23690932